中医学五行的关系(中医五行关系四种基本关系)
中医五行关系四种基本关系
在命理学中,有着“五行相生相克”这样的说法。五行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样的说法。也有着金命、土命、火命等等这样的说法。
五行的含义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学说与西方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但在偏重纯科学的近代,这种集哲学、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诸多科学于一身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更谈不上汲取精华和发扬广大了。
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火星、金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著名阴阳家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
万物皆出于土,土生金,金遇火化水,水为木之养份,木能生火,火为阳光,普照大地,所以火生土,五行----金木水火土。
中医五行关系四种基本关系是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称它们为“五行”。《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道家五行学说最早,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对立关系,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负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类比归纳出“阴阳”这概念,反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消长、互根。
中医讲五行关系
一般与五脏,五腑,五官,五体相对。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金 肺 大肠 鼻 皮木 肝 胆 目 筋水 肾 膀胱 耳 骨火 心 小肠 舌 脉土 脾 胃 口 肉
中医五脏和五行的关系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基本物质和现象的运动变化。木材,代表生发能力的表现,表明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有无止境的生成功能,与肝脏相对应。火,代表生发能力的升华和光彩与热量的表现,与心相对应。有生命意义的地球是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脾相对应。黄金干净、健康、收敛,相当于肺。水具有润、降、凉、藏的特点,与肾相对应。
中医五行对应关系
中医的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人体部位。
有句话叫大医必易。意思是真正的大声望的名医,必须是一位易理高手,也就是懂《易经》的高人。《易经》就是太极,太极是阴阳,阴阳产生五行,而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五行的属性。五行相生相克,中医认为人体就是个阴阳五行的宇宙。
1,金~肺
2,木~肝
3,水~肾
4,火~心
5,土~脾
中医中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将宇宙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 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
最初的阴阳现象来自阳光的背向,物体向阳的一面为阳,背面的一面为阴。 五行学说是奇门遁甲的重要根本观念。水、木 、火、土、金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依其性质与这五种物质相比拟而进行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