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什么)
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什么
热源定义: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分子量一般约为1×106.
热原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脂多糖。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是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效果最为强烈,它的化学成份因菌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分子量越大则致热效果也就越强。而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因而在大致上可认为热原等于内毒素也等于脂多糖。
热原具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作用。
常见的内生致热原
目前认为,发热的体温调节中枢有两部分组成:①正调节中枢,主要包括POAH区等;
②负调节中枢,主要包括腹中隔(VSA)、中杏仁核(MAN)和弓状核等。
内生致热原进入中枢后,分别启动正负调节中枢,综合作用结果使调定点上移。
最常见的外源性致热原是
内生致热原是指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致热物质。机体内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如肝星形细胞、脾巨噬细胞、骨髓巨噬细胞、滑膜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等)。此外,某些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等也可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常见的内生致热原有哪些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调节中枢,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1、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2、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下列不属于外致热原的是什么
内源热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内源性热原质”,来自白细胞,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增高。
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免疫反应,某些药物等,统称为外源热。近年来研究证明,发热是外热源通过内热源作用于下丘脑引起的。
主要的内生致热原有什么
内生致热源(Pyrogen)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均称为致热源,包括外致热源、某些体内产物及内生致热源。
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自燃点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它是个范围。
它主要取决于氧化时所析出的热量和向外导热的情况。可见,同一种可燃物质由于氧化条件不同以及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自燃点。
自燃可分两种情况。由于外来热源的作用,而发生的自燃叫做受热自燃,某些可燃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内部进行的生物、物理或化学过程而产生热,这些热在条件适合时足以使物质自动燃烧起来这叫做本身自燃。
外致热原的作用是
应为致热源(Pyrogen)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均称为致热源,包括外致热源、某些体内产物及内生致热源。
通常,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来调节体温的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