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所指的是?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内容的一部分。中药药性又称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其中它还包括了归经,有毒无毒等。那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具体指的是什么?下面为大家介绍。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
四气中的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
由于每一种药都具有气和味,故有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即同性的药物各有五味的差异,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的不同。因此,必须把药物的气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例如同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的不同;
二、升降浮沉
每种中药作用于人体后对病位和病势所产生的趋向。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升指升提举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发散,沉指下行泄利。
一般来说,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与药物的"药性"和"味道"有一定关系。味道属于辛、甘、药性属于温热的药物,大多数都有"升浮"的作用;而味道属于苦、酸、咸,药性属于寒凉的药物,则多有"沉降"的作用。质轻的药物,例如薄荷、辛荑等花叶类药材,大都能够"升浮";而质重的药物,例如根茎类、果实种子类、矿物类及介壳类药材,大都能够"沉降"。但当中亦有不少例外。
由于"升降浮沉"主要与药物的气味有关,所以"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实际上已包含在"四气五味"的作用之中。因此,就每种药物而言,都有"升降浮沉"的含义,但在临床应用中,除部分药物需注意其"升降浮沉"的特性外,多数药物的应用还是以药性、味道、功效、升降浮沉一并综合考虑。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