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脉是(中医四脉是什么)
中医四脉是什么
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书籍。方便大家学习手诊面诊知识。原文有更多图片,在此文中我会尽可能的把主要图片配好。
手诊面诊色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粹,老祖宗们靠它诊疗治病。十指连心,五脏六腑反应与表。身体的内部疾病,一定会反应在外部。学会观察,学会手诊面诊色诊就可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疾病。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我把手诊面诊色诊方法和技巧,结合中医前辈们与我自己的实际经验综合起来。希望能帮助广大的朋友,预防疾病,健康生活。
第九讲:中医神奇的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朋友啊,你说我容易吗?当然你也不容易。能这样坚持学习下来的,都是患难的兄弟啊!!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病法历史悠久,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其中“切”讲的就是脉诊。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的。当然,学会了,好多多多。你知道的哦。
脉诊简介: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其实不简单啊!】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 心【关】 肝【尺】 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 肺【关 脾 【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 在于能降 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 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 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 夏【轻触即得 浮脉:热则阳气升散 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 洪
——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 热渐退 秋季常脉】 脉体稍小 濡
—— 春【再重可得 气渐升散 热渐盛 春季常脉】 脉体再小 弦
—— 冬【沉按始得 沉脉:寒则阳气降敛 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小 细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
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 3种:
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
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
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
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例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成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
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
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年前凭手指感觉和想像,绘出那么多脉象,是世界脉学史上罕见的。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现仅举其中几种为例,简略介绍一下。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
“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
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府,我们一直是禁止私人持枪!小时候很多朋友家里有打兔子的土枪也被收,多好的一件事。美国应该这么告诉民众了:我给你民主和自由,但不能给你枪支的自由,因为你难免会暴怒甚至因为做噩梦走火。……总统不好当,所以奥巴马头白了。 帅锅帅姐们,不容易啊。我不是总统,但是也怕早生华发啊!!但是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一定要坚持完成《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中医有哪些脉
浮脉,沉脉,迟脉,数脉。
中医五脉指的是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编辑本段]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编辑本段]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四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编辑本段]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中医的脉是什么
“脉”有两个读音,分别是[mài]和[mò]。 释义:
1、脉[mài]: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脉搏、脉息、脉象、诊脉。
2、脉[mò]: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含情脉脉。 组词造句: 1、脉搏[mài bó]:动脉的搏动。 例句:我们需要掌握时代脉搏,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更要高瞻远瞩。 2、脉息[mài xī]:脉搏所表露的信息。 例句:我请医者看看你这脉息,知他是甚么症候。
3、脉象[mài xiàng]: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例句: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变化与舌下脉象的关系。
4、诊脉[zhěn mài]:本指诊察脉搏,以测病情。引申为用一切方法给人看病。 例句:请了个姓胡的太医,号叫君荣,进来诊脉。
5、含情脉脉[hán qíng mò mò]: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例句:朱丽叶含情脉脉地看着罗密欧。
中医四脉是什么脉象
1、脉脉相通:(mài mài xiāng tōng) 血管彼此相通。比喻关系密切。
造句:我们之间脉脉相通。
2、脉络贯通:(mài luò guàn tōng) 脉络:人体内的经络。比喻事物前后连贯,条理清楚。
造句:他泡了澡后感觉脉络贯通。
3、脉脉含情:(mò mò hán qíng)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动默然地表达情意。
造句:他脉脉含情的望着那个长发飘飘的女生。
4、来龙去脉:(lái lóng qù mài)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造句:现在你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5、一脉相承:(yī mài xiāng chéng)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造句: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一、脉 [mài]
1、基本含义
会意。合起来表示身体里的血液循环系统。本义:血管
脉搏 。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
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
地下水 。
血统、宗派等相承的系统 。
2、相关成语
mài
号脉,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红楼梦》
脉石 màishí 无用的岩石或尾矿,其中含有用金属或矿物
脉冲 màichōng 电流、电压或某些其他物理量的瞬态改变
脉案mài àn 中医的诊断记录,一般写在处方上
脉搏 màibó 动脉的搏动 。例〕 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脉搏
脉动 màidòng 像脉搏那样地周期运动或变化
脉口 màikǒu 即寸口。《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脉络 màiluò 中医对动脉和静脉的统称;比喻条理或头绪;维管植物的维管系统
脉门 màimén 脉口。中医切脉部位名。拇指根部半寸处
mò
脉脉 mòmò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也用以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温情脉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3、中医术语“脉”简介:人体气血运行的管道。习惯上常血脉并称,但脉有时仅指脉搏或脉象。
4、中医术语脉详细介绍
脉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与脉直接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脉中运行周身,全依赖心气的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载:“心藏血脉之气也” 。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循一定轨道和一定方向运行,运载气血,输送饮食物的精华以营养全身。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可以反映出脉中气血的多少、运行的迟速,也可以反映出气血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虽然心主血脉,但其他脏腑也与血脉息息相通,脏腑功能的盛衰 ,可通过脉搏反映出来 ,脉搏出现大小、形态、幅度、紧张度和频率、节律等变化。由于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中医体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等。
中医有几种脉
中医如何通过把脉知健康?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医在瞧病的时候,都需要先把手放在病人的手腕上按一会,也就是所说的“把脉”。
把脉是中医用手按在病人的手腕的脉搏上,根据脉象的表现,判断身体的状况。把脉把的是脉象,而脉象就是脉搏的形象。
脉象,是我们脉搏的跳动,通过脉搏的跳动的力度、快慢、粗细和停跳等变化判断身体的状况,就像西医中通过听诊器听心脏跳动等声音一样。
通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在中医上脉象的变化有多大几十种,不同的脉象也对应了不同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常见的几种脉象。如何通过脉象判断身体状况?
很多人以为把脉就是简单的把手指放在别人的脉搏上就可以了,其实不是。把脉的时候其实需要找对位置,通常是把“寸关尺”。 把脉的时候需要先用中指按在手腕突出的内侧,此处是“关”,关上一指缝的距离是存,关下一指缝的距离是尺,然后依次放食指和无名指,放在存和尺的地方。 左手的寸关尺代表了“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了“肺脾肾”,通过把左右手的寸关尺,就能够了解到身体的状况。
浮沉
把脉的时候,如果稍微用力就能够摸到明显的脉搏跳动,这叫浮脉。 而如果不能够轻易的摸到脉搏,需要稍微用力的才能够摸到脉象,叫做偏沉。而只能够摸到存的脉象,尺和关的脉象不明显,只能够摸到一脉,而其余的两脉不明显的时候,叫做浮。
摸到浮脉的时候,浮脉是很有力的脉象,关尺三脉的气血都很充足,说明体内的气血充足,气血能够及时的运送到手部,说明身体状况是很健康的。 而摸到沉脉的时候,需要判断是那一脉的不明显,然后针对的解决问题,比如说摸不到寸脉,说明心的血液流通比较差,然后在通过观察找具体的有什么问题。
快慢
脉搏的快慢也能够反应身体的状况,而脉象跳动的快慢也分为多种情况,反应了不同的问题。 医书上讲,数则为热,迟则为寒,数也就是脉搏跳动的快,迟就是脉搏跳动的慢,意思就是讲说,当脉搏跳动得快的时候,身体是处在抗病的积极状态,而脉搏跳动的慢的时候,属于身体抗病机能已经很疲惫的状况。 跳动的快说明气血流通的快,这个时候往往免疫力比较高,跳动的太慢,说明气血流通的比较慢,免疫力比较低。 当然了脉搏跳动的次数是有标准的,每分钟在平静的状况下会跳七十五次,是在这个范围左右进行判断的。
粗细
脉搏的跳动除了力度和浮沉,判断粗细也是很重要。当把脉的时候,还会用手来判断脉管的宽度。 当脉管粗的时候,说明体内的气血输送能力比较强,体内的阳气充足。而当脉管细的时候,气血输送能力差,说明体内气血不太充沛。 当然脉管的粗细判断气血还有不同,比如说脉粗而有力,说明气血充足,而脉粗而无力说明气强血衰等等,情况也有诸多的不同。
通过上千年的经验总结,总结出了脉象跳动的浮沉、快慢、粗细等等分别代表了什么问题,比如说脉象细、慢、浮,是迟脉,说明体内的气血不足,气血两虚。 如果是女性就有可能大姨妈长时间不会来,难怀孕等。而脉象圆滑,会有两条脉象同时跳动,说明滑脉,也是常说的喜脉。 把脉是上千年的中医智慧的总结,是种经验科学,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把脉的文化也是相当博大精深的,不得不令人感慨其智慧。
中医四大脉
订正一下,“四大平原”应为“三大平原”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主要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阴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南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秦岭、玉山山脉、横断山脉、阿尔泰山脉、武夷山脉等。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
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塔里木河等。
主要岛屿: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东山岛、长山列岛、舟山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中医五脉分别是什么
你好,肺气虚又叫做肺气不足,就是肺的生理功能出现减弱的情况。肺主卫,因此肺气虚的人容易出现感冒,以及抵抗力低下的情况。另外,肺气虚的病人平时容易咳嗽,而且咳喘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平时有气短的情况,尤其是活动过后或者是劳作过后,气短的症状会更加的严重。如果肺气虚的人咳嗽的,痰液是清稀的,而且咳嗽的声音非常的低怯,没有什么力量,人容易很疲劳,容易乏倦,面色晄白,比较怕风。另外容易出汗,因为肺气不固的话,机体容易会出现自汗的情况,对于肺气虚的病人平时要注意补益肺气。祝您健康。
中医三脉是哪三脉
左手寸关尺代表脏腑。
所谓寸关尺,是指中医号脉的位置。中医认为,脉一共有三处:寸关尺,叫做“三脉”。寸关尺是把脉经常见到的,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
中医的五脉是什么
中国的八大名菊:杭白菊、亳菊、滁菊、贡菊、济菊、祁白菊、怀菊。
杭白菊
千叶玉玲珑是古人对杭白菊的一个美丽称谓,那是因为杭白菊具有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的特色。然而杭白菊却并非产自杭州,而一直是浙江桐乡的特产。
杭白菊,冬苗、春叶、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这是古代杭白菊出口南洋时包装上的介绍文字,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杭白菊就受到了广泛赞誉。
杭白菊由多年生草本植物鲜白菊蒸煮晾干而成,一向与龙井茶齐名。它经沸水冲泡后,水呈浅绿色,清香四溢,古时曾作贡品。
正如介绍所说,它还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延年益寿的功效,《补农书》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说:“菊花能补阴”。李时珍《本草纲目》道: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还记载一段神话:“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之皆以服菊成仙”。经常饮用,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的通性,起到抗炎强身的作用。
关于它的原产地,大多数人可能“望文生义”,认为“杭白菊”一定产自杭州。
杭白菊一直以它的色香味形闻名,那么杭白菊为什么叫杭白菊,为何会加以“杭”字呢?这里面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呢。20世纪20年代,浙江桐乡的白菊花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收购、包装,打上“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的标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汪裕泰发出的桐乡菊花,亲自品尝了一番,觉得非常好,而且泡在杯中的菊花层层开放,甚是好看。于是在梁老板的推广下,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虽然是桐乡特产的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海内外。
亳菊
在亳州,家家都有种植菊花的习惯,一是观赏价值很高,亳菊多为类白色或黄白色,为大面积种植,远远看去就是一个花的海洋,每到这个季节前来观赏的人很多,香味扑鼻,令人心旷神怡;二是经济价值可观,正常情况下,每亩可收取4300元左右,比种植其它农作物利润大得多。
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状。舌状花位于外围,雌性,类白色或淡黄白色,劲直,上举。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常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体轻,质柔润。气清香,味甘,微苦。
从中不难看出花朵较松,容易散瓣是亳菊的重要特点之一。亳菊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如果不慎得了风热感冒,不妨取亳菊与冰糖代茶饮。夏季还可将亳菊与大米一起煮成粥,可预防中暑。
而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中药志》称亳菊花、滁菊花在药菊中品质最佳;20世纪中药巨著《中华本草》,也称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经过医药专家20多年的调查研究证明: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如山东的济菊,是在清朝时引自亳州;祁菊据1936年赵橘黄先生所著的《祁州药志》介绍,也是移自亳菊或怀菊的产地。
滁菊
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因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驰名全国,被誉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清光绪年间接列为贡品,故又称“滁贡菊”。
滁菊是重要的中药材,其味甘,性微寒,《中华药典》、《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志》、《本草纲目》等数十种国家权威刊物都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桔泉先生在《现代实用中药》一书中对菊花评价到“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浙江杭州产次之”。1957年中国《中药通报》评价到:“中医界公认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中品质最优。”
滁菊可清热解毒、舒筋活血、护肝明目,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疗效显著。近年研究发现滁菊对SRAS病毒、癌症(尤其是肝癌)等良好的预防作用,对糖尿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检测分析表明,滁菊含有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有效成份,其挥发油中的桉叶油素、龙脑、桉叶二烯酮明显高于其它菊花,总黄酮量比其它菊花高32—61%;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10种微量元素,滁菊中的“硒”比其它菊花高8—40倍,由于锌、硒被人体吸收,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肌体衰老,从而起到延年益寿、养颜美容之功效。由于滁菊的品位和盛名,在我国名医中有可以滁菊代替其它菊花,而其它菊花不能代替滁菊的行规。
而滁菊用来泡茶,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长期饮用,具有疏风散热,明目平肝解毒之功效,并对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滁菊系列保健饮品以精选的滁菊为主要原料,现已研制和开发出滁菊醉翁茶、滁菊贡茶、滁菊红宝茶、滁菊清凉茶等十几个系列产品,非常畅销。
贡菊
贡菊又称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徽菊。是黄山市的汉族传统名产,其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特产,驰名中外。
根据当地汉族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降火,十分灵验。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
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黄山贡菊花性甘苦,微寒。内含菊苷、腺嘌呤、胆碱及维生素A1、B1、氨基酸,钾、钠盐等成分,临床应用证明:能镇静中枢神经,增强毛细血管的抗炎力,抑制人体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霍乱孤菌、链球菌的活动。具有清肝明目、驱邪降火、清凉解表的功效。菊花茶对口干、火旺、目涩有作用,热饮后,全身发汗感到轻松,是医治感冒的良药,也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饮料。
不仅如此, 黄山贡菊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可以泡茶、泡酒,常饮可“清净五脏,排毒健身”,有延毒美容之功效。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还可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
济菊
济菊,又称嘉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嘉菊花小色白、性凉、味甘苦、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去火养颜,是世界罕有的药茶两用菊花。
嘉菊种植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1595年版《嘉祥县志》记载:“食货志、土产,花之品为牡丹、芍药、菊花……”菊花被作为特产加以叙述。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禹偁,济州巨野(今山东嘉祥酒庄)人,他的著名诗篇《村行》被广为传诵,诗中头四句写景:“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有关史料证明,明末清初,嘉祥菊花发展到极盛时期,乾隆年间首列为“贡品”;至清乾隆三十五年,江西南昌人熊盛发在嘉祥城南纸坊办”恒春堂”药行,收储药材,其中菊花则为大宗。并通过济宁水运至上海,销往全国,故又称“济菊”,后改成为“嘉菊”。
嘉菊由于独特的土质、气候和种植管理方法等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花小、色白、香味浓烈,质优效佳。因此,旧时中药的菊花都往往冠以“嘉”字,以“嘉菊花”与“汶香附”并驾齐名,堪称上品。它性凉、味甘苦、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1 等,嘉祥人还有着“饮酒、熬夜,喝嘉菊”的说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样记述:“菊花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取三月苗、六月叶、九月花、十二月根四味阴干捣沫制蜜丸服之;百日,身轻润泽;一年,白发变黑;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老翁变为儿童也……。”《本草从新》对菊花药用价值的阐述是“能益肺肾二脏,抑制心火,而平肝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医膜”。可见菊花之妙用。民国初年。“恒春堂”第八代传人熊中和,在山羊设“恒春堂”分号,座堂行医,尤擅菊方医病,誉及济嘉金钜间。
山东省药检所等有关部门对嘉菊进行了专题研究、鉴定了质量。认为该品种香味浓烈,其质量、性味、功能突出,具有鲜明的特征。经化验,主要成分有挥发油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矢东菊甙、氨基酸、黄酮类、维生素B、丁二酸二甲基酰肼等,其药理主要有抗病原体和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两个方面,被定为优质菊花品种。
祁菊
祁菊以“质轻浮于水,叠瓣不粘连,味甘气清香,花冠似玉盘。”著称。而它产自我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河北省安国市。
《中药志》载称:产于河北安国者,称为“祁菊”。 安国市古称祁州,祁菊因此而得名。祁菊清朝时引自毫州,生物学名祁菊,属菊科菊属豪菊种。
祁菊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祁菊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效果。可以制成菊花粥、菊花茶、菊花酒、菊花晶(饮料)、菊花浓缩颗粒食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祁菊具有辅助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消炎、抗衰老等多种功能。
祁菊生长迅速、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适种地区广泛,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份均可种植,现如今,祁菊已被许多地区引种,祁菊早已不限于安国一地,而是走出了祁州,被人们广为传播,成为药农们致富的好项目。
怀菊
怀菊是指北纬34°48′~35°30、东经112°02′~113°38′,焦作市行政辖区的沁阳市、孟州市、温县、博爱县、修武县等出产的菊花。
怀菊味甘苦,性凉。具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作用。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它还有解热作用。对金葡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尤为显著。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冠脉流量的作用。本品对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等老年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从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在治疗老年人常见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病率与Zn/Cu比值的高低有关,比值高易患冠心病,比较毫菊、滁菊、怀菊、杭菊四种菊花,怀菊中Zn/Cu比值较低,临床用药亦证明怀菊可除内心烦躁,治头痛眩晕的作用较好。这说明怀菊作为道地药材优于其他产地菊花质量的原因。
怀菊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见于典籍和焦作各县志记载已近三千多年。春秋战国时,《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篇》均记载了“鞠有黄华”,屈原的《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时,陶渊明赞美“秋菊有佳色”。南朝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把菊分为两种,一为苦薏,一为真菊。苦意为野菊花,也称黄菊,真菊为白菊花,菊花已作为药用载入医书。到唐代,菊花出现了紫色和白色品种,唐天宝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沁阳在春秋时谓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微蒿”。仍以药用和食用为主。宋朝怀菊栽培大盛,观赏已成为主要栽培目的,品种大量增加,并有记载菊花品种的专著问世。《本草品汇精要》中说:“河南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覃地为佳。”唐宋以后,怀菊被列为贡品,以沁阳皇甫村所产最好。清初陈子在《花镜》中对菊花的繁殖栽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时至近代,人们对怀菊的生态习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栽培方法日趋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