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药材黄芪(青海黄芪与甘肃黄芪比较)
青海黄芪与甘肃黄芪比较
1、生长环境不同
宁夏滩羊肉生长在宁夏地区,而宁夏地区纬度高日照时间长,宁夏还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就是干燥少雨,所以就形成了众多天然草原,这些天然草原中有很多中草药成分,而且当地的土壤含钙率高,土壤中的钙被草吸收,然后滩羊吃了草,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的钙,吃了这些,会增加它们的羊肉质量。
2、养殖方式的不同
宁夏滩羊肉的养殖方式是放养式,他们可自行去草原选择要食用的草,而普通羊是圈养,圈养者会给它们投喂饲料,它们不可自行选择食物,所以它们的肉的质量会大大降低,所以养殖方式不同也会有很大影响。
3、羊肉味道不同
宁夏滩羊肉肉质鲜美细腻,脂肪分布均匀,由于宁夏滩羊肉 肉每天吃的食物有中草药成分,其中一种中草药为甘草,甘草有去腥功效,所以宁夏滩羊肉肉没有膻味。而普通羊肉在这方面是比不了的。
4、营养成分不同
由于宁夏滩羊肉肉所吃的食料不同,所以它们的营养成分也不同,宁夏滩羊肉会含有维生素矿物质,铁,钙,而普通羊肉不会含有这些。
甘肃黄芪和内蒙黄芪的区别
北芪,即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山西省浑源县北岳恒山以及内蒙古等省区。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呈棒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茎叶均有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对生。
青海黄芪与甘肃黄芪比较区别
松潘黄耆,为豆科、黄耆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3,5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草地和河边砾石滩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多年生草本。根稍粗壮,直伸。茎直立或上升,基部常平卧,多分枝,高25-35厘米,具条棱,常被白色伏贴柔毛。
甘肃黄芪好还是内蒙古黄芪好
目前市场上售的黄芪大多是甘肃和内蒙。黄芪大家非常熟悉的药材,主要作用是温补益气,有四大功效,具体如下:
1、补气升阳:用于内脏虚寒造成的下垂,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泄泻;
2、固表止汗:用于体虚汗出,比如有的人不能动,一动会汗如雨下;
3、生肌托疮:比如,有些人长的疮,不是红肿热痛的阳疮,而是一种阴疮,即阴疽,也就是局部皮下,摸着硬、漫肿,但是皮色不变的毒疮,多见于淋巴结核。黄芪对于久溃、久烂、久不收口的伤口,有托疮、敛口的作用;
4、消肿利水:主要用于阳气不足、运行不足造成的水肿。
如果患者有湿热、气滞、食滞、外感寒邪、风邪,在有实证的情况下,不能用黄芪。
甘肃黄芪与北黄芪区别
应该是甘肃的黄芪好。
甘肃地处西北东南部,气候比较干燥,种植黄芪质气大水分少,药用价值就高,倘若风调雨顺之年,加上肥沃土质,黄芪会长得更大,基本上是二斤半干一斤药。
青海属高寒地区,所种黄芪含水分比较大,基本上是三斤或三斤半干一斤药,质气较小。
青海的黄芪好吗?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比邻。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青海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内呈现出高山、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区占全省总面积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岭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为河湟谷地,间有小块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由于地形多样,适宜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生长,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气候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集中。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为450毫升到600毫升。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青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0种居中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21种列全国前10位。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石棉储量居全国第1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田16处、气田6处。据全国第二次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盆地总的石油资源有12.44亿吨,已探明2亿吨;天然气资源已探明472亿立方米。水能: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有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66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尼那、直岗拉卡共7座。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是国内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有2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和附录II中。旅游资源: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境状况和问题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2.0%,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个百分点。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72.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1个,面积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类环境检测站21个,比上年增加1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个;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6万公顷(21.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1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25万公顷(20.25万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区和祁连山、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人口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乡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和48.68%。0―14岁人口125.60万人、15―64岁人口381.3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为16.32‰,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比上年上升0.3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80万人,比上年少增0.4万人。人口增长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9.49‰。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5.06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5个,招生数403人,在学研究生894人,毕业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数1.16万人,比上年增长25.0%,在校生3.25万人,增长11.3%,毕业生0.81万人,增长42.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7所,招生数1.32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倍,在校生2.47万人,增长31.0%,毕业生0.58万人,增长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数3.76万人,比上年增长8.0%,在校生10.05万人,增长9.0%,毕业生2.54万人,增长22.7%;初中学校367所,招生数7.88万人、在校生22.7万人、毕业生6.81万人;普通小学2898所,招生数8.93万人,在校生50.69万人,毕业生8.1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26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6.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年,全省全年创造生产总值54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2.79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本年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3%、59.9%、34.8%。财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76亿元,增长25.0%;中央一般预算收入29.57亿元,增长21.7%。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0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创造增加值179.54亿元,增长22.7%。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56万公顷(368.4万亩),比上年增长0.4%;总产量93.26万吨,比上年增产5.4%。外贸状况2005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额3.23亿美元,下降28.9%,进口额0.90亿美元,下降25.3%。外资利用状况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5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支柱产业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电讯现有电讯2005年,电信业务总量29.66亿元,增长15.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42万门,本年新增3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3.5万户,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2.9万户,增长21.8%,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0.6万户,增长23.4%;本年新增固定电话20.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1.6万户,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4.8万户。全省年末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交通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59条专线贯通全省东西,总铺轨里程1100余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56.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其中,铁路98.78亿吨公里,增长7.6%。全年完成货运量7152.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铁路1452.7万吨,增长11.1%;公路5491.4万吨,增长6.9%。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47.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18.69亿人公里,增长0.3%。全年客运量4919.8万人,比上年增长6.9%。其中,铁路368.4万人,下降4.4%。公路全省公路线路年末通车总里程2.9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8.27亿吨公里,增长6.5%;完成货运量5491.4万吨,增长6.9%;完成旅客周转量24.65亿人公里,增长6.3%;全年客运量4524.9万人,增长7.9%。航空民航通航上万公里,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格尔木、拉萨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06亿吨公里,增长45.8%;完成货运量民航。0.33万吨,增长43.5%;完成旅客周转量3.89亿人公里,增长18.2%;全年客运量民航26.5万人,增长18.3%。
青海黄芪与甘肃黄芪比较哪个好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Aslragalus.men-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及膜夹黄芪A.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此外吉林、甘肃、河北、陕西、辽宁等亦产。春、秋季采挖,除净泥土、须根,切去根头,略润,压搓令直,晒至八九成干,分别大小,捆成小捆,再晒干。
1.1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长约20~50cm,直径约1~5cm,偶有更粗者。表面浅棕黄色至棕褐色有纵皱纹。质硬而韧,折断面纤维状,有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64状。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
1.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栓内层厚角细胞3~6列,切向延长,韧皮部外侧可见单个或成群的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纤维成束,常断续排列成2~3环。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相聚,木纤维成束,木薄壁细胞有的壁稍厚,有多数单纹孔。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①纤维细长,弯曲,多碎断直径10~25μm,壁极厚,非木化,胞腔线形,孔沟不明显,纤维处常纵裂成帚状。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150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有时2~10个纹孔口连接成线状,亦可见较细的网纹导管。③淀粉粒较多,单粒类圆形、椭圆形或类肾形,直径5~15μm,复粒由2~5分粒组成。④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较薄,有时细波状弯曲。⑤石细胞较少,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约至60μm,壁较薄可见层纹,胞腔较大,孔沟稀少。
黄芪甘微温,人脾、肺经。生用能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适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处方用名:黄芪、北芪、绵黄芪、生芪、炙黄芪、元芪。1.3地区习惯用药①红芪:主产甘肃南部地区呈圆柱形,少分枝,长10~50cm,直径1~2cm。表面淡红棕色至棕红色,具纵皱纹,皮孔横长,色浅,略凸出,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皮部及纤维。质硬而初,断面纤维性,有粉性。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红芪自古就与黄芪等同入药,但其为非同属植物,药典以红芪为名收载。②金翼黄芪:产于河北,青海、甘肃、山西等省,药材名小黄芪或小白芪。根呈圆柱形,直径1~2cm,上部有细密环纹。③塘谷耳黄芪:产于甘肃、青海,药材名“白芪”、“马芪”。根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常有栓皮剥落后留下的棕褐色疤痕。
2伪品黄芪
2.1锦鸡儿根呈圆柱形,长12~20cm,直径1-1.5cm,未去栓皮时褐色,有纵皱,并有稀疏不规则的凸出横纹。已除栓皮者表面为淡黄色,残存横向皮孔,呈棕色。横断面皮部淡黄色,木部淡黄棕色。质脆,折断面纤维状。气弱,味淡。
2.2大野豌豆 根呈圆柱状,直径1cm左右,上下粗细相近,少侧根。根头部常分叉成1~3个。较粗的根心枯松成洞。表面棕褐色。外皮糟朽易脱落具凹凸不平的纵纹及细裂纹。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褐色,皮部白色,木部黄色。味微苦,豆腥气甚大,似坏胡桃仁味,久嗅有恶心感。
2.3棉花根 根略呈圆锥形,有分枝,稍弯曲。长3~30cm,直径5~15mm。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具多数细长的支根,上部留存有圆柱形茎基。质坚硬而轻,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色或黄白色。无臭,味淡,微辛。
2.4白香草木樨 根呈圆柱形,头部较大,常有2~10个地上茎残基,上粗下细,分枝多。表面黄棕色,具细纵皱纹,皮孔淡黄色,明显,横向延长。横断面皮部灰白色至灰黄色,木部淡黄色,质脆而坚硬,断面刺状。具特殊的香气,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后有麻舌感。
2.5蓝花棘豆 根呈圆柱形,头部膨大有4~20个2次分枝的地上茎残基。表面棕黄色,具纵皱纹,栓皮较易剥落。断面韧皮部白色,约占直经的1/3~1/2,木部黄色。质轻而极绵韧,难折断,纤维性极强,味淡。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强,皮部黄白色,占断面的1/2以上,木部黄色,有裂隙。气微,味淡。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木栓细胞组成。韧皮部纤维束密集,呈纵向排列,除韧皮射线外,而无韧皮薄壁细胞,形成层环。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①纤维细长,多成束,壁厚,壁孔不明显。②网纹导管多见,亦见少数具缘纹孔导管。③棕色块为不定形团块。④射线细胞类方形或类矩圆形,具明显的单位孔。
2.6圆叶锦葵 呈圆柱形,头部较粗,长约5~10cm,直径约0.2~0.6cm。表面土黄色至浅黄色,有许多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散生侧根痕。易折断,断面皮部淡黄棕色,木部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无豆腥气。根横切面:木栓层有数列木栓细胞。韧皮部纤维成束,发达,常成断续环状;射线外缘常逐渐扩大成喇叭状;薄壁细胞中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相聚,放射状排列,木纤维成束,木射线细胞亦含草酸钙簇晶。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①草酸钙簇晶众多,存在薄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15~25μm,晶瓣较钝,多破碎。②纤维成束或散离,甚长,末端细尖,常分叉或分枝状,直径12~28μm,偶见斜缝状纹孔。③具缘纹孔导管为主,亦见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15μm。④淀粉粒较多,呈类球形或圆多角形,少类椭圆形,直径2-11μm,脐点点状;复粒易见,由2~3个分粒组成,偶见5分粒。
2.7刺果甘草 呈圆柱形,头部有分枝,长20~100cm,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至灰褐色,有不规则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状,有粉性,皮部灰白色占断面的1/5~1/4,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纹理。气微,味苦涩,嚼之微有豆腥气。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组成。韧皮部纤维成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韧皮射线细胞有单纹孔。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周围木纤维密集,木薄壁细胞木化,具单纹孔,木射线细胞亦具单纹本文原文孔。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①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直径10~20μm,壁厚,孔沟不明显,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110μm,亦有网纹导管。③草酸钙方晶为正方体、长方体或类双锥形,宽5-12μm长10-15μm。④木薄壁细胞呈长方形壁木化有单纹孔。⑤木射线细胞呈类方形,具单纹孔。⑥淀粉粒多为单粒,直径2-3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亦见少数复粒,由2~3分粒组成。
2.8紫苜蓿 主根发达,呈圆柱形,上粗下细,稍弯曲,长30~60cm,有时具地上茎残基,有分叉。表面黄白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甚强呈毛状,有粉性,皮部窄,木质部淡黄色。气微弱,略具刺激性,味微苦。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栓内层较宽,有纤维束分布,厚角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韧皮纤维束较大,纤维80~100个,排列成弯月形,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鞘纤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周围木纤维密集。成纵向条纹。木纤维及韧皮射线明显。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①纤维成束,或散离,细长,多碎断,直径10~20μm。壁厚,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②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60μm。③草酸钙方晶方形、长方形,类双锥形,直径5~20μm。④淀粉粒小,脐点及层纹不明显。
2.9苦马豆 根呈圆柱形,细长,有分枝。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或纵沟。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显粉性,纤维性差,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无明显菊花心。有特异香气,味苦,无豆腥气。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十几列木栓细胞组成。栓内层为2~4列扁平细胞皮层狭窄,有纤维束散在。韧皮部纤维成束,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当胞均木化,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周围有成群的木纤维束环绕无髓。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无草酸钙方晶。
①淀粉粒甚多,单粒多见,呈圆形,长椭圆形,卵圆形,直径约5~10μm。脐点呈裂隙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20个单粒相聚。②网纹和具缘纹孔导管多见,直径15~80μm。③纤维成束,胞腔小,线形,壁厚。④木栓细胞呈长方形或类多角形。
内蒙黄芪与甘肃黄芪哪个更好
蒙芪最好,是正品,蒙古的,不过现在不好搞了, 其次是箭芪,甘肃陕西那边的,黄芪笔直的就像箭一样,所以叫箭芪、陕西棉山的黄芪叫棉芪,棉黄芪和箭芪一样差不多。这个网上都能买到。 现在的处方老医生喜欢写棉芪、箭芪就是西北的, 还有像东北的黄芪也是北黄芪的一种栽培品,不过没有蒙古的好啦。差多了。 以上的真用起来都差不多,都不是野生的了,国内黄芪用量太大,野生的早挖光了,都绝了,现在的都是种植的。
效果要差一点,以至于临床上用于升提黄芪的剂量一直攀升,大到上百克,才见功效。 不过毕竟是药吗,益气效果不错的,小剂量,慢慢来,很好的一味药。补气之长。
网上找一找,虽然价格贵一点,但质量比药房的要好一点。
内蒙黄芪和甘肃黄芪的区别
山西浑源为我国的“黄芪之乡”,甘肃陇西为新兴的“黄芪之乡”。而内蒙古的产的黄芪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内蒙古有多种有名的黄芪,像北黄芪、库伦芪等,都是产于内蒙古的。不仅如此,很多中原地带的黄芪的根茎,也都是由内蒙古的黄芪根茎延伸出来的。
正口芪:产于内蒙古海拉尔,扎兰屯、牙克石、兴和、鄂伦春旗、博克图等地。性状与卜奎芪相似。因其过去多经独石口入关集散故名。亦为膜英黄芪野生品。
另外,过去正口芪尚包括内蒙古武川、卓资、正红旗、正蓝旗所产的野生蒙古黄芪,商品名为“红蓝芪”,见黄皮芪。